通过老建筑的“窗”看城市生活
在进博会现场播放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K原创纪录片《玉兰之城》中,第一个出现的“角色”是谁?是上海画家杜海军。在画面中,杜海军走街串巷,用画笔捕捉上海城市建筑的特有味道,这也是他的真实创作写照。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愿景·融合·传承——庆祝中国斯洛伐克建交70周年”艺术展日前在北京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幕,全部展览作品均来自杜海军。他用油画呈现给观众的,除了上海的城市魅力,还有以邬达克建筑为纽带的中斯文化交流历史。
擅长刻画建筑的窗
“不来上海,我找不到这么好的创作题材。”杜海军常说。前不久,央视邀请杜海军参与拍摄8K纪录片《玉兰之城》,是因为他曾两次获上海白玉兰美术奖,这一荣誉也是对这位从外地来到上海的画家的鼓励。
杜海军的作品多以建筑为主题,风格融合中西,尤其擅长通过建筑中“窗”塑造城市的人文气象。有一段时间,他每周都抽出三四天时间背着相机穿梭在上海的弄堂,把沿街老建筑拍下来,搜集的大量资料成为日后丰富的创作素材。
用窗户来表现城市,是因为窗户里可以看到城市的生活。杜海军以建筑为题材的作品,是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建筑里人们生活的截面,这也使他的建筑作品多了一份温度和可阅读性。
本次展览以上海邬达克建筑、上海外滩建筑、斯洛伐克城市街区与建筑、城市记忆、欧洲印象等多个主题系列展开,包括杜海军几度去邬达克的家乡斯洛伐克采风、写生的作品。一百多年前,出生于斯洛伐克的建筑家邬达克来到上海,在上海留下超过百幢城市建筑遗产,如国际饭店、武康大楼、大光明电影院等建筑已成为上海的城市符号,也成为上海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
民族、本土艺术受欢迎
“愿景·融合·传承——庆祝中斯建交70周年展览”也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和实践。杜海军认为,油画必须走出去,上海艺术家必须去外面交流办展。在入选2014年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时,他在《个人发展计划》上写下:“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去国外举办展览,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艺术。”此次展览也是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一个成果和延伸。
从徐悲鸿开始,中国一批近现代艺术家向西方学习,并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涌现了一批优秀画家,但也出现了对西方的一味模仿甚至抄袭。由于文化不自信产生的问题,近年来一直引起文化界反思。随着国家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多艺术家走出去和西方艺术交流,也进一步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几年我去欧洲展览、交流时发现,西方人不想看到他们的影子。只有展现真正的民族、本土的艺术,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艺术才能受到全世界认可和欢迎。”杜海军说。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携手中国国家邮政局、上海邬达克纪念馆出品的庆祝中斯建交七十周年邮政纪念封和邬达克建筑邮政联票也于当日发布。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