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建筑网切换地区
首页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包豪斯百年,贝聿铭如何用其理念让建筑“活起来”?

2019-11-01 

10月26日,上海图书馆“百年包豪斯”讲座专题首场现场

提到包豪斯,都会想到与其有着长久“命运交织”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包豪斯学院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图书馆开启了“百年包豪斯”讲座专题,连讲三场。26日的首讲嘉宾林兵,美国贝氏建筑设计事务所亚洲区代表、贝聿铭的弟子,他是浸润贝聿铭设计思想的建筑师,他是深度参与贝聿铭建筑设计的设计者,在他的讲座中,我们真正认识了作为建筑师的贝聿铭,以及他继承、挑战、感受“形式追随功能”的包豪斯核心思想。

如讲座的学术主持沈奇岚所说:“包豪斯是一个珍贵的思想资源和一个来自于100年前的文化运动,它的诞生是时代的推动。”跟随着林兵对贝聿铭和包豪斯的关系及作品的解析,近三百位听众展开了一场世界建筑之旅,追寻一栋栋贝聿铭建筑,翻阅他的人生自传,感受中西交合之风和建筑之美。


贝聿铭弟子,苏州博物馆设计参与者林兵

贝聿铭眼中建筑的未来:线条简洁、讲究功能

包豪斯形成之初的上海正在推出大上海时代。在欧洲,包豪斯“少即是多”“专业混合设计”“设计应该服务于生活”的极简、讲究功能的整个建筑理念正在形成,而大上海计划的整体建筑形式还是大屋顶形式。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是国际饭店、大光明影院,这两者都是采用装饰主义设计建筑。林兵指出,当时上海的建筑还是欧洲早期建筑形式的复制。

此时的贝聿铭正居住于武康路,就读上海的一所中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的贝聿铭前往美国,最初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包豪斯时代还未到来,宾夕法尼亚大学所教授的依然是传统的学院派建筑设计。其核心的特点是讲究形式。希望学习最新包豪斯理念的贝聿铭转学至麻省理工,之后在哈佛大学读研究院。适逢设计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的设计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哈佛讲课。萨伏伊别墅,线条简洁、讲求功能性,贝聿铭认为这才是建筑的未来。

挑战包豪斯:毕业设计上海博物馆

对于贝聿铭而言,包豪斯当然也有它的问题。今天的欧洲各个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是包豪斯把所有文化简洁地统一,所形成的建筑模式偏于单调,而且过多地使地域特色慢慢消失。其实当时在欧洲所发生的运动包括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后,当中国建筑真正进入现代阶段的时候,包豪斯当时在欧洲碰到的问题,在中国也慢慢能够感受到,城市间过于雷同,互相间的特色慢慢消失。


设计了玻璃金字塔的贝聿铭

贝聿铭一生信奉包豪斯的设计理念,然而在这其中他将一个中国人在苏州园林的感受、将在上海的感受纳入其中,把中国的人文精神带入到极简设计理念之中。最初对包豪斯的挑战,正是贝聿铭的毕业作品。

贝聿铭的毕业作品,主题是上海博物馆。在讲座现场林兵展示了该作品的平面图。上海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提出几大主题。第一,作为一个建筑,博物馆应该是一个现代的,不是一个传统的建筑。第二,博物馆应当具有社交功能,有社交场所,而且不应该是一个冰冷的建筑,同时贝聿铭也提出作为一个中国的博物馆,中国人喜欢喝茶、聊天,所以应该有一些有意思的功能,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单独的建筑。

因此,在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它的展厅和庭院交织在一起,即便是一个学生作品,在包豪斯方方正正魔术式建筑当中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气息,当时他的导师格罗皮乌斯是这样说的,这个作品很好地把握了传统的特征,回避了直接使用中国图案元素的肤浅做法,而是运用了素雅的中国墙体和散落的独立天井内院这两个重要中国元素。现代建筑的表达方式,被这个作品提升到了一个不朽的高度。

成名作国家美术馆东馆:艺术与建筑的融合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的成名作无疑。美国国家美术馆位于华盛顿,其老馆是一个非常传统建筑。新馆选址位于老馆与国会之间。贝聿铭通过几何形体解读,形成了一个极具现代感的美术馆设计。但新馆又通过材料的应用、布局,与老馆形成呼应。


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新馆采用与老馆相同的印第安纳大理石,甚至重新开挖了原矿进行开采,以期可以与老馆产生联系。通过现代建筑理论对建筑结构进行魔术分割,形成一个规整、严谨的建筑形式。林兵介绍说,考虑到美术馆新馆的展品以雕塑为主。贝聿铭设计了中央空间,整个美术馆是一个开放空间,同时引入自然光线。

国家美术馆的设计开启了贝聿铭建筑设计中艺术与建筑的融合。他的建筑为艺术服务,同时艺术品也点缀在建筑之中。只有此,贝聿铭认为建筑才能不是一个死的建筑,而是一个有灵性的存在。能与人互动才是建筑的美感。

香山饭店:国际化的包豪斯理念首次进入中国

香山饭店的设计可能不是贝聿铭最满意的作品。他曾说“香山饭店是一个西方建筑画了一张中国脸。”然而没有香山饭店的经验,就没有日后的苏州博物馆。

虽然香山饭店的建成在日后亦有不少诟病,然而事实上第一次国际化的包豪斯理念随着贝聿铭的推动进入到中国。


香山饭店

时值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正要进入改革开放。北京希望贝聿铭能够把国际最新的理念也就是高楼大厦国际式建筑带入中国。然而贝聿铭所考虑的却是在中国做一个对中国有意义的建筑,他觉得在空间上可以采用西式空间,但是中国的元素应该在这里有所体现,这就是香山饭店的主庭院。

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不仅讲究的是整体建筑设计、功能设计,同时还有庭院的设计。也是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第一次把建筑与产品设计结合在一起。贝聿铭的团队把香山饭店里所有的标识标牌与香山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有时代感很强的热水瓶,房间里实用品与建筑整体的搭配设计。另外对餐饮工具、服务员的服装也进行了设计。

林兵认为,从今天来看香山饭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座比较陈旧的建筑,而是他打开了中国现代设计之门,建筑为古树设计,空间布局中体现中国特色,立面透视的架构方式,对高楼大厦的反思,这些都被后来苏州博物馆所继承。

人生自传苏州博物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

林兵在现场展示苏州博物馆设计图时说,苏州博物馆与贝聿铭的毕业设计上海博物馆有些相似。中间的建筑也插入了一个一个小的庭院,所以在苏州博物馆设计当中庭院跟展厅是融合在一起,同时也介入自然光。从上海博物馆到苏州博物馆或许就是贝聿铭建筑理念的贯穿,是他个人的生命态度。


苏州博物馆参考米芾作品做的庭院设计

苏州博物馆本身是一个庭院与展厅融合,功能与形式融合的建筑。它与周边的环境更是融合在一起。在第一次向苏州政府展示苏州博物馆模型时,贝聿铭促狭地问在模型中是否能够找到苏博。在苏州领导的犹豫中,贝聿铭却称自己成功了。因为苏博隐藏在宗王府和拙政园中,融合于环境之中。苏州博物馆当然是一栋现代建筑,但是贝聿铭把很多的文化融入在其中,所以他的建筑不过于现代、突兀,它必须跟城市结合在一起,与历史、文化、人有关系。

林兵阐释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所倾注的关注,他说贝聿铭关心建筑的今生,更关注它的未来。与苏州政府一起提出很多博物馆功能设想的同时考虑未来的运营。从展品设计、木材的选用、魔术设计的网格线贯通,到建筑、展览、展柜、室内装修的浑然一体,从天窗、灯具设计到标识、标牌的一体化设计,从从未经手的庭院设计,到从苏州乡下移栽一株古藤。苏州博物馆对贝聿铭来说是一生很重要的一件作品,因为在苏州博物馆,他把他个人的情感,把中国现代的追求、包豪斯的理念,以及中国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全部融合在一起,所以他会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自传。


林兵现场讲解苏博的魔术设计

回到美国以后贝聿铭问林兵,苏州人是不是喜欢苏州博物馆?林兵告诉他在苏州博物馆开幕的第二天有一位老太太到了苏州博物馆,电视台采访她问你怎么感觉苏州博物馆,她说很舒服,贝先生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评语。

贝聿铭以后,作为他的弟子林兵设计了木心美术馆。在木心临终之前,曾看到过美术馆设计图,并给出了诗意般的一段评价“风啊!水啊!一顶桥!”建筑是有灵性的,它因自身的功能性意义而丰富,因与环境的融洽而自立,因人文注入而具有灵性。在纪念包豪斯百年之际,在中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之际,基建狂魔不应只有复制、黏贴,更应有价值的判断、审美的升华、人文的关怀。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