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6
近日,北京各小区悄然增加了一批分类垃圾桶,为居民按类投放生活垃圾和后续处理提供便利,但不少正在装修房屋的住户却面临着建筑垃圾无处倾倒的困扰。建筑垃圾因处理难度大,回收成本高,总体利用率不足1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90%和日韩的95%。如何处理和循环利用建筑垃圾,成为全社会的热议话题。
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此次修订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并对社会关切予以回应。针对热议的建筑垃圾处理问题,草案第五十三条明确了主管部门和管理制度等,并在第八十八条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进行详细规定,筑牢了法律责任“高压线”。
建筑垃圾“围城”引关注
根据修订草案,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和其他废弃物。
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来看,当前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超过15亿吨。且由于一些地区尚未记录建筑垃圾来源,还有不少建筑垃圾在统计范围之外。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排放建筑垃圾量在3000万吨以上。“2017年开始,北京的建筑垃圾量一年最多增至9000万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近些年,国内没有哪个地方一年需要处置这么多的建筑垃圾,我们没有可参照先例,所遇到的困难也前所未有。”
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侵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若以堆高5米计算,每5000吨建筑垃圾就占地1亩。中国工业新闻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存量建筑垃圾已达200多亿吨,由此推算,占地面积达400万余亩。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新老城区建设、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等,大量建筑被拆除意味着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将剧增,占地面积也将随之增加。
而未处理的垃圾中更含有20多种有害物质,如建筑用胶、涂料、油漆等属于难以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含有有害重金属元素,在堆放或者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等,不仅会破坏植被,更易污染水源和土壤。据相关调研统计,我国每年因此被破坏的良田约10.5万亩。
此外,建筑垃圾在贮存和清运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灰沙,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的重要来源,人们长期吸入会诱发慢性鼻咽炎和慢性气管炎等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科技助力突破建筑垃圾“围城”困境
为破解建筑垃圾“围城”造成的侵占土地、破坏良田等难题,多省市研发、引进、应用新技术,提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效率,规范处理流程。
目前,北京市的109个现场资源化处置点已处置7500多万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产品6500多万吨,已使用5000多万吨。北京世园会停车场的再生砖、大兴机场市政道路路基等,都留下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身影”。据记者了解,进入处置线的建筑垃圾通常要经历破碎、筛分和分选三道关卡,分解成还原土和0~5mm、5~10mm、10~25mm及25~31.5mm四种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再生骨料也将依据不同的粒径被制成实心砖和透水砖等。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骨料主要用于道路路基和建筑地基回填,标准砖应用于道路雨水口、围墙的工程砌筑,透水砖和植草砖可用于小区道路、停车场等路面部位,步道砖一般用来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等。“建筑垃圾再利用已成为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环节与特色做法。”丰台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杨凯对本刊记者说,“今年4月初,全区开展了建筑垃圾骨料填充行道树树池工作,5月至6月,又利用建筑垃圾骨料建设了城市代征地绿化工程中的原路步道基础,附近居民非常欢迎此类工作。”
即将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为我们带来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技术升级的好消息。德国老牌拆解设备制造商阿吉斯装备制造集团将首次展示该公司最新设计并制造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IMPAKTOR 380 PLUS”,这架号称能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终极破碎机”,具有低能耗、大马力等特点,每小时可处理200吨建筑垃圾,将大块的建筑垃圾处理成沙子、石头和钢筋,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在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置等环节,科技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于2015年7月11日发射的“北京二号”民用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已进入平稳运行阶段,它不仅对包括建筑渣土在内的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点进行监测,为相关部门执法提供依据,也使建筑渣土运输环节基本得到管控,减少乱倒乱卸行为。
在广东佛山,新型渣土车均已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车辆的行驶路径、载货重量、运输起点与终点等信息都将反馈至建筑垃圾智能管理平台,监督管理人员可在后台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车辆存在前往非注册消纳场进行消纳的行为,平台将锁定货厢操作,令渣土车无法卸下渣土。科技发展和平台建设,都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的处理路径提供了便利。
筑牢法律责任“高压线”
将建筑垃圾处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起权责明确的法律规制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此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胡成中建议,应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健全建筑垃圾收集清运消纳管理体系,做到责任明确,同时严格执法,对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厉制裁。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明德也呼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并构建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法律制度,逐步形成污染者付费、零废弃及责任分担原则。
对此,修订草案专门增加了建筑垃圾处理的规定,如新增的第五十三条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推进循环利用,保障消纳处置安全,防止污染环境。”
第八十八条第四款和第五款规定将“工程施工单位未编制建筑垃圾处置方案报备案,或者不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工程施工单位擅自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或者不按照规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列为违法行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可责令停止,限期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修订草案明确了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既体现了相关部门对建筑垃圾“围城”问题的重视,也表明治理的决心和建设“无废城市”的愿景。
为落实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效率,北京、广东、河南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市建筑垃圾分类消纳管理办法(暂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垃圾渣土管理的规定》等,对建筑渣土处置予以规范。河南省公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为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等提供指导。
此外,多地正重拳整治建筑垃圾违法违规处理行为,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今年6月,北京通州警方破获一起跨区非法倾倒垃圾案,犯罪嫌疑人在朝阳区装运大量混有生活垃圾的建筑垃圾和渣土,将其运至通州区宋庄镇六合新村附近一条柏油路上倾倒,9名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此前3月,陕西省咸阳市公安局也查处了首起在建设预留用地倾倒建筑垃圾的案件,对涉案9人作出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决定。
相信在科技和法律的通力合作下,合理利用建筑垃圾,建设“无废城市”的美好愿景定能变为现实。(孟伟 王晓琳)
编校:侯朝宣